三平祖师灵签 第六十二签
〖诗偈〗
慈力恩沾利有情,今朝万福自来迎;
前程广大应绵远,寿如山固保康宁。
〖题意〗
处理事情克己待人,广量多福。
〖典故〗
孔明七擒孟获;郭子仪封王做寿。
〖签诗故事〗
孔明七擒孟获
孔明故事见《三国演义》。蜀汉建兴三年(225),西南蛮王孟获大起蛮兵,犯境侵掠,情势危急。此时,孔明(诸葛亮)正在筹划北伐,收复中原,乃改变计划,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率领赵云、魏延一帮战将,共起川五十万南征。川军与蛮兵交战,七战皆捷,蛮王孟获七次被川将擒拿,却被孔明放了七次,孔明以德感人,孟获乃服。自此十数年间,蛮人不敢造反,蜀汉大后方安定,孔明专心致志于北伐,以图中原。
〖签诗故事〗
郭子仪封王做寿
郭子仪(697~781)大唐中兴名将。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德宗即位,尊为尚父。郭子仪是历史上有名的财、子、寿三者齐备的大富大贵之人。郭子仪封王拜爵,荣华无比;七子八婿,儿孙满堂;更难得的是他活了八十四岁,在一千多年前,这种岁数是很难得的。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