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灵签 第六十三签
〖诗偈〗
三十六年就长安,妙相分明状俨然;
要见如来金塔处,真身舍利万千年。
〖典故〗
梁武帝西方成佛;许梦蛟拜塔白娘升天。
〖签诗故事〗
梁武帝西方成佛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南朝梁的建立者。他一生做了几件好事。一、兴学。梁武帝即位,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招生徒,又置州望、郡宗、乡豪,专管搜荐人才。他还到国子学,亲临讲肆,令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都入学。二、好佛。大建寺院,自己三次放弃帝位,舍身到同泰寺为僧。三、禁杀生。梁武帝曾令织官,织锦花纹不得用乌鲁羽;又诏宗庙祭用牲,以面为主,以免杀生;又诏宗庙以饼代脯,余用蔬果。四、悯民。梁武帝曾依据佛经在建康设孤独园,收养贫民,自己也长斋事佛,自奉甚俭。梁武帝在世做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死后到西天成佛。
〖签诗故事〗
许梦蛟拜塔白娘升天
许梦蛟拜塔故事出自民间传说。许梦蛟之母白素贞原是峨眉山千年蛇精,思凡下山,与侍女小青(青蛇)同至杭州,白同许仙结为夫妇,法海以白、青为妖,几次从中破坏,终借佛法把白镇于雷峰塔下。十八年后,许梦蛟得中状元,来到雷峰塔下拜塔,塔倒,母子相认,后白娘娘升天。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