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灵签 第六十七签 庚庚 中平

诗曰

谗发君心天已知,何须问我决狐疑;

愿子改图从孝悌,不愁家室不相宜。

【关帝灵签现代白话文解签】

解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君当决疑之心,改过自新,自然祸去福来。

问求财,先难后易。

问婚姻,迟婚吉。

问疾病,宜改医。

问诉讼, 宜和解。

断曰

运势:所谋要善,不宜存恶,事顺天理,方有善报。

家庭:人春和合,春色盈门,健全之日,方能建序。

财利:明是可作,作之变卦,世人之心,苦以揣测。

事业:勤劳而作,蝇头之利,亦该满足,时景所趋。

升迁:命中如此,调适为尚,来春见之,今未成耶。

姻缘:先培情感,遇之珍惜,可合之性,审慎定可。

考试:虽是耕读,有志功名,今未料至,看后科也。

健康:平素行善,心地善良,神佛扶持,可保安泰。

远行:再看一时,未必急着,心急如焚,必出败迹。

诉讼:不宜玩忽,忍之受辱,不是败家,冥中赢之。

失物:己之不慎,失在北方,速去寻看,或皆留半。

【关帝灵签传统版解签】

圣意

讼和贵、病改医、财有付、婚姻迟、问行人、尚未归、能改过、事皆宜。

解曰

此签好善有好报。作恶有恶报。示人早知警悟。现在所谋不善。天神早已洞照。自是必不可行。何须启问。唯有改悔前过。力从孝悌上起见。自有家室和平之乐。 趋吉避凶。唯人自择。可不悟乎。

释义

才发君心。指一念初动之际。天已知。人可瞒。天不可瞒也。何须问。言善恶彰着。可否分明。自心当自知之。不待神言之告也。改图。去不善。以迁于善也。从 孝悌。以祇父恭兄为根本也。孝悌良善。天自降福。可得家室相宜。不足虑矣。改图者吉。怙过者凶。

解签

在发心动念之时,老天就都已知道了,既然是不好的坏心眼,又何必再问神佛解决心中的疑虑,其实自己的内心相当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改过向善,将 心中的坏念头一并清除,希望能从孝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友爱手足,是最基本的孝悌之道,只要做到孝悌,则不必担忧家中无法和乐,自然而然地家业平安快乐,有道是家和 万事兴。如果不改除心中的坏念头,厄运则随时而至。

东坡解

所谋未善、何必祷神、当决于理、改过自新。但能孝友、奉亲事君、和气生福、家道回春。

碧仙注

立志须从善道中、天难瞒隐意先通、能行好事培根本、管取家门喜气浓。

【占验】

(明)万历间(1573—1619年),一广文选辽东部司学训时,以辽左方乱为忧。占此,迟疑未行。值辽阳陷沒,改选湖广孝感县教谕,屡县县印,大有所获。应第三句也。

又(清)光绪甲申(1884年),余室得病,诸医调治未愈。余占此,乃延一医家在孝悌境者,遂渐痊。后二句验甚。

【相关故事】

江遗嘱儿(缺)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