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灵签 第二十八签 丙辛 上吉
诗曰
公侯将相本无种,好把勤劳契上天;
人事尽从天理见,才高岂得困林泉。
【关帝灵签现代白话文解签】
解曰
当下虽然未得际遇,但莫嗟叹,只要修心向善,好运马上到来。
问诉讼,能解决,但时间上恐较长。只要当事人合乎情理去做,不必忧虑。
问行人,不久即返。
问失物,有寻回的希望,只要全力去寻找。
问财利,目前虽不理想,但不久即好转。
问疾病,终见愈,但须修心向善。
断曰
运势:正昌隆时,欲为即为,慎言行也,必获大利。
家庭:人丁趋旺,主者谋合,年年添丁,旺吾家人。
财利:正逢昌运,每押皆利,利头储之,不宜枉费。
事业:现押现中,即时运至,唯不可贪,贪则通贫。
升迁:身心俱键,时予走动,劳心劳力,凡事躬亲。
姻缘:天作之合,两相情谊,先友后婚,百年偕老。
考试:多年辛劳,一举题榜,令人兴奋,珍惜些吨。
健康:小恙是己,唯叵轻心,否则变厉,切记戒之。
远行:可行之耶,一路风顺,唯戒饮食,尔之胃肠。
诉讼:受人累也,退一步见,海阔天空,不予计较。
失物:去阳之向,必有迹象,速去有望,迟则全去。
【关帝灵签传统版解签】
圣意
病与讼、久方解、名与利、姑少待、若失物、寻必在、虽暂困、终必泰。
解曰
此签吉利。凡事切莫堕志。更须修心向善。自有好处。问讼久方决。名利稍迟。失物可寻。病宜作福禳解。行人久后必至。
释义
功名富贵。勤苦可得。岂限白屋朱门之说。所谓本无种者也。目下虽困。终必逢时。但当自竭勤劳。人事已尽。天理无不准应。彼读书者。才学既高。岂得久困林泉。不久即有飞腾之望。凡事皆然。唯先返求诸己可耳。
解签
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并非从天而降,只要辛勤地努力,必能达到,并没有限制在这达官贵族之家,任何人都可以因为勤劳及努力,而得到该有的回馈。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当你辛苦努力地往上爬,上天岂有看不见的道理,才德及能力是无法被压抑的,总有出头天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努力在先,没有被忽略的道理,所以要先要求自己,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东坡解
荣华富贵、勤苦得之、目下虽困、后必逢时。切勿自怠、更勉修为、人事既尽、天理可知。
碧仙注
但存平等心、所作皆无虑、若不勤谨修、欢处必生愁。
【占验】
一士人林某,问终身,占此后,习武不利,加纳为泉州府牧,终于任。
又马生,岁科试,皆列三等。及占此,加考古学,竟以拟上林赋冠军,遂得补廪。
【故事】
相如题桥
汉•司马相如,成都人。未遇时,尝过桥,见贵者车马喧腾,慨然曰:“大丈夫当如是。”因题桥以见志。作《子虛》、《上林》赋,武帝读而善之,召见,以为郎。会唐蒙惊忧巴蜀,遣相如责之,上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后有人上书告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
司马相如题桥
昔司马相如,十年窗下,苦心读书,贫穷不得志。其平日有志气之人,故当入蜀过桥,题十三字于桥柱曰:“他日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随后果得大贵,回家经过此桥。有志者。事竟成矣。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