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灵签 第五十四签
〖诗偈〗
依旧从头说此言,三三五五接根源;
要见释迦如来座,你时佛在给孤囡。
〖典故〗
唐三藏五行山收悟空;唐三藏坐龟船过江。
〖签诗故事〗
唐三藏五行山收悟空
唐三藏收悟空和坐龟船过江故事都出自《西游记》。话说三藏来到五行山脚,听见叫声如雷说:“我师父来也!”三藏不知缘故,太保道:“听老人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地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声必定是他。”三藏听后甚感兴趣,上前说:“你说什么?”那猴说:“你不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的吗?”三藏笑着问:“你怎么知道的?”那猴说:“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过上之罪,被佛祖压下此处。前些日观音菩萨领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她劝我归依佛法,保护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故此只等师父救我脱身。我愿做你徒弟。”三藏上到山顶揭去“压贴儿”,救出神猴,同到西天。
〖签诗故事〗
唐三藏坐龟船过江
一日三藏师徒到通天河西岸,听到叫喊:“唐圣僧,这里来!”师徒举目观看,四无人迹,却是一只大白痴头龟在岸边探头叫道:“老师父,我等你多年了,为何今日才到?”行者笑道:“老龟,你果有接待之心,请上岸来。”老龟即纵身登岸。行者叫把马牵上他身.八戒蹲在马尾之后,唐僧站在马颈左边,沙僧站在右边,行者一脚踏着老龟的项,一脚踏着老龟的背叫道:“老龟,好生走稳着。”那老龟蹬开四足,路水面如行平地,将他师徒四人,连马五口,驮在身上,踩波踏浪,来到东岸。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