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灵签 第四十五签

〖诗偈〗

千载之时一遇君,侥幸相逢喜十分;

恰似旱中俄得雨,大田禾稼熟风云。

〖典故〗

伍子胥入齐议相;刘秀窑选正宫。

〖签诗故事〗

伍子胥入齐议相

伍子胥入齐议相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伍子胥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他原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七年,伍奢被杀,伍子胥只身逃亡,备受艰险,九死一生,最后来到吴国。他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伍子胥统兵功破楚国国都,派人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家仇。伍子胥主张远交近功的外交,他劝吴王夫差停止伐齐和停止与越议和。为此,他守自入齐,与齐谈和。

〖签诗故事〗

刘秀窑选正宫

汉光武帝刘秀少年起兵,历尽艰难险阻,一次在危难中,幸一民间女子相救。在瓦窑中,两人私订婚约,富贵勿相忘。刘秀即完位后,不忘旧盟,宣召进宫,并力排众议,选她为正宫娘娘。刘秀富贵不弃糟糠,一时传为美谈。这正合本首解签所说的:“翻身一跃上青云,忆窑中,共劝人锦衣,勿忘布衣时,霭霭和光待人民。”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