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灵签 第十六签
〖诗偈〗
神道无言自有灵,发动还如响应声;
莫道孝心无报应,孟宗哭竹笋冬生。
〖决明〗
六甲先男后女,求财先有后无,出门大吉,有贵人,功名有望,生理后冬大吉利,走失难在,家门平安,寻人得见,病人更医,移宅平正,灶君大吉,月令平正,官讼不吉,六畜不吉,本身大吉,行人随到,尾景缓好,大命老险少安,五谷后冬收五成,见贵人扶助,岁君平安。
正月中平,二月下下,三月上上。(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四月中上,五月下下,六月下下。(得人扶助,步步春风。)
七月中平,八月下中,九月下下。(自己主张,莫听人言。)
十月中平,十一月中下,十二月上上。(喜忧双非,耐心守获。)
出签时逢冬笋出土为上,出笋时前必有一番费心劳力。全年以东、春二季为上。
〖典故〗
盂宗哭竹笋冬生。
〖签诗故事〗
盂宗哭竹笋冬生
相传,孟宗是一个孝子.母病在床,念念要吃笋。此时正值隆冬,万物凋零,哪有笋可吃。但是,母亲早晚都在讨笋吃,做为儿子不能满足娘亲一点要求,心里很是不安。于是,孟宗冒着风雪来到竹林里,跪在地上大哭,眼泪滴湿了竹头,他的爱心感动了天地,终于生出冬笋来。其母吃了冬笋病就好了。可见出笋之前必有一番费心劳力。传说我们现在吃的冬笋,就是孟宗哭竹哭出来的。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