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师灵签 第十二签

〖诗偈〗

层层宝盖接幢幡,丝竹成行在眼前;

时人要见观音面,心心便是普陀山。

〖决明〗

求财未有,谋事大吉,大命老险少安,走失自来,生理平平,五谷五分,灶君不安,移徙平安,月令不吉,六畜不安,出门平安,家宅平安,风水平正,求官有望,婚姻不成,寻人不见,尾景中平,功名有望,六甲生女,行人来到,岁君大吉,朝观小就,占讼不和,家门平安,占病不妨,口舌有贵人。

正月中下,二月中平,三月中吉。(危难已过,坦行无忌。)

四月中平,五月下下,六月中下。(不必着急,凡事有定。)

七月中下,八月中平,九月上中。(待时而动,某事大吉。)

十月中平,十一月中吉,十二月上中。(苦尽甘来,渐入佳境。)

“敬神神在,真心诚忌事。”

〖典故〗

唐三藏往西天取经;如来收大圣往西天。

注:三藏取经,“苦尽甘来,渐入佳境”。

〖签诗故事〗

唐三藏往西天取经

故事出自小说《西游记》。一天,唐太宗率文武百官到化生寺拈香,听玄奘法师开演诸品妙经,忽然半空中落下一张简贴,上面写道:“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生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太宗见了简贴,即在寺中询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取经?”玄奘法师上前领了旨意,唐太宗大喜,认玄奘为御弟,封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

〖签诗故事〗

如来收大圣往西天

如来佛祖为保三藏取经顺利,降服孙行者压在五行山下,又由观音大士说服孙行者,归依佛法,保护唐三藏,到西天拜佛求真经。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