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灵签 第三十五签 丁戊 下下
诗曰
一山如画对清江,门里团圆事事双;
谁料半途分析去,空帏无语对银缸。
【关帝灵签现代白话文解签】
解曰
风水虽吉,命运未通,家门招祸,好事成空,夫妻离散,骨肉西东,凡事不遂,有始无终。
问财利,必无。
问诉讼,必凶。
问疾病,有危险,防有死亡。
问婚姻,不合,行人有阻。
断曰
运势:不予时命,奈何可也,最好守之,待时机到。
家庭:人口众多,皆可旺盛,人谋不藏,分散离崩。
财利:此业夕阳,多方探悉,该歇则休,不宜冒险。
事业:押之走之,无一利头,可知暂守,方度难关。
升迁:身为壮年,却先衰弱,今又不得,先调身可。
姻缘:两者之姓,不合之相,非常显明,互退者赢。
考试:无以言对,时命不吉,改行可也,叵梦想耶。
健康:突发之症,延请名医,否则延误,后悔不及。
远行:万万不可,去之不利,不如在乡,守之可成。
诉讼:双方不利,唯一救路,双方和解,否则双败。
失物:去者去矣,自我小心,是一警惕,嗣后醒吾。
【关帝灵签传统版解签】
圣意
讼终凶、宜谨防、病者险、主重丧、行人阻、财有伤、婚不合、谨行藏。
解曰
此签先吉后凶。有始无终。防有盗贼之侵。死亡之虑。夫妻折散之忧。亲友嫌隙之咎。主家业退败。人口凋零。大凶之兆。急须种德挽回。庶可化凶为吉也。
释义
一山如画。言坟宅风水颇好。门里团圆。言现在家口亦安。奈浮云变幻。吉凶无常。忽有半途分折之忧。空帏独守。言凄凉不堪也。凡事得中有失。吉处藏凶。早宜思患预防。或可减半。
解签
阴宅方位得山得水,是不错的风水,目前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但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无法预期到突然间会有巨大的变化,不只家道中落,还会有生离死别之苦,未来的凄凉之状,令人垂泪,及早面对如此的灾祸。此劫是无法避免的,虽然目前还是如意的状态,也只是风雨前的宁静,尽早预防,可减少伤害,天理循环,非你我可改。
东坡解
坟宅虽吉、命运未通、家门招祸、好事成空。夫妻离散、骨肉西东、凡事不遂、有始无终。
碧仙注
漫夸根蒂自坚牢、到底须知力枉劳、设得十分奇巧计、却妨中路被风涛。
【占验】
一人妻病,占此遂亡。应“半途”云云。
一堪輿托人荐于富室,彼已有先至者,应“门里”云云。两人各为异论,与主家不合,皆不用而返,应“半途”、“空帏”云云。
又一妇人,产后未满月,母子得病,占此,不数日俱亡。应“事事双”并后两句也。
又一家兄弟两人,将应試,同占此,后俱游庠。盖“谁料半”得“隹”字,“途”折去仅存“辶”,二者合成“进”字,故宜其入学也。
【故事】
王昭君和番(一)
昭君姓王,名嬙,字告月,绛州人,汉元帝宮女。得罪画工,为点崩夫痣,致不见幸。昭君以才貌双全,自伤不见知,会匈奴求婚,乃自上书请行。临去,步入掖庭,顾影徘徊,君臣相顾失色。然不能失信于单于,故遣其和番,而斩画工毛延寿等二百余人。
王昭君和番(二)
汉君欲立正宮,访得江南王知府有女十八曰昭君。毛延寿索赂曰:“荐为正宮者金银百万两。”其父家贫,只送百金。毛怒,即起身带其女不辞而別。堂上破女面,回奏曰:“小臣頗识相面,王女虽美,但左有一痣,必主凶亡。”昭君遂入冷宮。后八月中秋帝游,忽闻叹声,召出昭君曰:“毛延寿索赂不遂,命官引至半路,欲姦奴身。因不从,被其点破面皮。”帝即择日立昭君为正宮。毛延寿逃至番王处,把昭君玉照献番王,番王兴兵伐汉取昭君。毛領兵而來,汉败。番王曰:“交出昭君退兵,否則寸草不留。”昭君自抱琵琶,上马出宮。兵退至界口,昭君投水自杀,番王又投水自杀。王弟剝毛延寿皮,即登帝位。昭君传梦汉王:“可立我妹為正宮。”封其父为左丞相。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