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灵签第24签解签 下签
签诗:父分子别妇离夫,箕豆相煎亲也疏,深夜分明月赖晓,谁知绕树有呜乌。
解曰:骨肉分离 六亲不和 口舌交争 更防六畜
圣意:求财→无财利。交易→难成。婚姻→有障碍。六甲→生女。自身→祈福。疾病→难关。家运→求安。寻人→难见。失物→东北。移徒→不宜。行人→至。公讼→难关。
文殊菩萨灵签第24签详解和典故
诗文解译:父分子别妇离夫→父子别离,夫妻相离。箕豆相煎亲也疏→箕和豆相压。是亲也成了疏。意即,原本两者是非常贴近的人、事、物,也成疏远了。深夜分明月赖晓→明明是夜晚,月亮却要等待拂晓。解:月亮原本在夜晚最能展现其光辉,如今月亮却要等待拂晓。喻,背离意愿。谁知绕树有呜乌→乌鸦绕着树鸣叫。箕:簸箕。一种用来扬去谷类糠皮的器具。
本签重点:人或事不和谐,而终究悲剧收场。
爱情婚姻:❃ 整体爱情运?由于双方相处不融洽,最后还是分手收场。
❃ 问姻缘何时来?不宜求姻缘,以免徒增感伤。
❃ 问心仪对象可否求?这是会带来苦恼的爱情,应当避开。
❃ 问当前交往对象可否更进一步或走向结婚?若想更进一步,言之过早,但看相处是否融洽,有否外缘干预。
❃ 问爱情分手可否挽回?事到如今,这要如何挽回?相处不睦,言语纠纷,外缘干扰,如何能挽回。因此,没必要挽回这样的爱情。
求职工作:❃ 问何时可找到工作?❃ 问工作在哪里?时运不济,萍水不相逢,目前不宜寻找工作。
❃ 问工作运途?工作陷入困境与低潮,有待以超然的观念面对,以能安抚自己。
创业事业:❃ 问创业时机?时运不佳,暂且稍候。
❃ 问事业运途?事业落入穷途末路,亏损难避。
❃ 问适合的行业?建议从事‘吃’相关行业。
考试竞赛 升迁竞选:❃ 问考试前途?非己所长,名落深山。
❃ 问学业前途?读起来和自己格格不入。
❃ 问竞赛前途?马失前蹄,竞赛不利。
❃ 问竞选前途?当选无望。
❃ 问升迁前途?萍水不相逢。
投资:不宜投资。
经商:❃ 经商前途?生意不佳,货与客不相逢。
房地买卖:难以买卖成功。
治病:有生命危险。
转变:变来变去,还是无济于事。
求孕:求孕不果。
诉讼运途:诉讼凶终。
签诗故事:曹丕害弟
曹丕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但是,有一件事使他担心、忌恨。那就是害怕他的弟弟曹植、曹彰、曹彪反对他,特别是曹植。这因为曹植才学超群,在大臣中威信很高,父亲曹操在世时,就曾经想立他为太子。想到这里,曹丕顿起杀心,派使者去他们的封国,召他们入京。曹植等几个兄弟,高高兴兴地离开封国。谁又能料知,他们一到京城,就分别被软禁起来。曹丕先用毒枣暗地里毒死曹彰,再准备加害曹植。一天,曹丕要曹植在走完七步路的短促时间里,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但文字上又不许有兄弟的字眼,这要求是多么的苛刻呀!但是,更为令人气愤的是,曹丕规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要以欺君的大罪论处。这真是天下的奇闻。曹植当然明白曹丕的用意,也深知与他争论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自己的天赋才能,赋诗来戳穿曹丕的阴谋,才能 保全自己。曹植怀着愤懑的心绪,迈着坚定的步伐,缓步慢行,酝酿诗句。一步、二步、三步....还没有迈出第七步,就高声吟诵起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巧妙地用豆萁相煎比喻兄弟相残。这就有力地揭露了曹丕不顾兄弟情谊,意丧尽天良残害骨肉同胞的罪行。同时,还向曹丕发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抗议。
曹丕即位后不久,屡欲杀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据说当时卞太后已经把话讲绝了:‘你已经杀我的任城王( 曹彰 ),再要杀陈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贬为安乡侯。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拟好政略,却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因此终明帝一朝,曹植犹不得志。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拟好政略,却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因此终明帝一朝,曹植犹不得志。太和六年( 232年 )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是十一年内第三次被迫迁都,同年郁闷而终,年仅四十一岁。太和六年( 232年 )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是十一年内第三次被迫迁都,同年郁闷而终,年仅四十一岁。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