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灵签第68签:汾阳祝寿 吉凶宫位:中签卯宫
诗曰:门廷吉庆喜非常。积善之门大吉昌。婚姻田蚕诸事遂。病逢妙药即安康。
诗意:此卦春梦百花之象。凡事遇贵人大吉也。
注:此卦门廷吉庆之象。凡事顺遂也。
解曰:春深日暖。百花自开。事莫迟疑。从人显达。
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忠义之门。拱照福星。
详解:家风清廉,梦也吉祥,积善人家,必有余庆;讼有理,婚可成,衣无缺,纵有疾病,得遇良药,可保安康。 日暖风和,百花大发,事莫疑迟,从今显达。此签日暖风和之象,凡事大吉大利。 本签者。日暖风和之象。凡事大吉大利者。君尔之门庭清吉。梦也祯祥。古人劝之。积善之家庆有余。家运大吉大利也。积善者。先由心正。不存邪。助人为乐。 修身。布施之谓。因之。讼理婚成蚕又熟。易言之。日暖风和百花大发事莫疑迟从今显达。 此签有”世代传承”之意。提醒当事人,保持良好的典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很容易在不自觉中受到别人的影响。因此为人父母师长者,在教导晚辈子女时,应 以身作则,举手投足间,都会是对方模仿学习的对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自我本身方面,维持良好的品性道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习他 人的长处,若见别人的缺失,也要警惕自己勿犯相同之过。本身有益的经验,不妨试着传承下去,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仙机:家宅:旺。自身:安。求财:春旺。交易:遂。婚姻:成。六甲:防惊。行人:到。田蚕:利。六畜:旺。寻人:至。公讼:胜。移徙:如意。失物:急寻。疾病:安。山坟:大吉。
观音灵签第68签:整体解签
第一句:由于过去的善行,故有喜庆降临。第三句:婚姻事顺遂,诉讼得理,农作收成。第四句:疾病遇好药而康复
本签精髓:善有善报。
凡事做事:谋得本签,诸事遂意,欢喜洋洋,此乃过去善行之功。
爱情婚姻:若问姻缘来,过去诸善行,今世好姻缘,佳偶随即来。若有心仪者,劝君莫羞涩,尽可力求取,此事必双合。交往已多时,欲求结连理,汝俩既相爱,大胆说出来。若爱临分手,小事莫计较,宽容以相待,小别胜新婚。
工作求职 创业事业:工作运如何,此签大吉昌,生活都顺遂,事中都安稳。事业问前程,累积诸善行,善报于事业,辉煌又腾达。
考试竞赛 升迁竞选:竞试问结果,先天好运到,后天再认真,功名都可成。若问升官运,一步步高升,二步步封禄,喜庆溢门庭。
投资理财:理财并投资,好运到不行,春天是旺季,记得要收成。
经商生意:经商问生意,客络绎不绝,厅高堂满座,财源欢喜迎。
房地交易:欲买房或地,买之有潜利。欲卖房或地,卖之即获益。
治病健康:疾病问前途,病逢妙药康,事吉心自喜,心喜病自愈。
转换变更:事况欲求变,有变新气象,有变有希望,事昌人亦康。
求孕求子:求孕求贵子,春天好时光,欲孕当同房,如愿得女男。
官司诉讼:官司运如何,贵人来相助,庭中有主张,得理有胜算。
寻人寻物:失物可否回,速向遗失处,东张又西望,爱宠得回归。
远行出国:离乡求发展,随人能显达,有贵则更昌,诸事喜自沾。
签诗故事一❃ 郭汾阳祝寿
唐朝大将军,汾阳王——郭子仪,做大寿(办生日宴会)。亲友来贺,气氛一片欢乐,喜气洋洋。
签诗故事二❃ 李吉甫三代为相
唐朝,李吉甫是唐德宗时的宰相,其父亲李栖筠,唐代宗时曾任御史大夫,其儿子李德裕则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亦为唐朝『牛李党争』之李党代表人物。
李党作风相对保守、拘谨,任宰相期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盛世高峰。
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鉴赏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