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有言蜀道难,有说蜀道易。难于上青天,易于践平地。
说易有所媚,说难有所激。君曾不见与前修,折衷谁秉江山笔。
我来高蹈仙人踪,控御遗风纵游历。连云气象霸图中,险阻形胜限疆域。
黑龙冲断万层山,骇浪轰雷恣奔击。攒峰叠嶂冷云閒,绵亘倚天骈翠壁。
飞梁架云栈,势欲跨南北。虹桥络河汉,鸟道挂空碧。
历其天险,临其峻极。望舒按节,阳乌敛翼。
拟循云路趋鹏程,仰天直上青云梯。蹑空且何异登仙,但觉日月行寝低。
终踰绝险得驰骤,骤步娲皇补天石。微茫一径通烟霄,攀缘更上苍龙脊。
弥旬霖雨秋,行潦迷原隰。岂不虑蹉跌,路歧多垫溺。
一闻漫天名,心寒已如失。况复壅大道,与道为通塞。
无虑千筹将万计,智推力引方行得。请设漫天前后论,蜀道一言或可毕。
未应难于上青天,飞阁递连通利走,名趋日夜往来何络绎。
不应易于践平地,栈磴缺寻引天荒,地老萧条断绝人声迹。
致令振古豺狼心,曾不祈天睹一掷。自蚕丛且稽代谢,几人恃险曾终吉。
适足笑王公,设险以守国。在德不在险,昭然如白日。
上青天,践平地,始可与之言其道难与易。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若比行路是平地。
出处虽然全在人,世路不能无险易。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
(huáng)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