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学中“生”、“克”是最常见的的用语,通常被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作为中国哲学术语,在《易·系辞上》有“生生之谓易”一说。此处“生生”盖指“衍”字义。然而在许多数术学的书中对“生”“克”的概念概述得不甚明朗。周易学习基础—生克概念浅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一方面可理解为一种化学反应,即当此物生成彼物时,此灭彼生,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例如“木”生“火”,“火”生“土”,化木成灰,木灭土生。然而“木”与“土”的分子结构全然不同。另一方面“生”可理解为此物是生成彼物的先决条件,但性质不发生根本改变。例如“水”生“木”,其实“水”并未变成“木”,只是储蓄在木中,是“木”生成的条件,其分子结构并未改变,是忘此从彼,决非灭此成彼,但在成“木”状态中“水”处于被忽略地位,同样“克”亦有二个方面的理解,但更偏重理解为一种物理变化。譬如,“金”克“木”,喻为用刀斧斫木,刀斧与木的分子结构皆未发生变化,即便“水”克“火”,看似由此灭彼,其实只是能量的转化,亦不出物理变化的荡畴。
以上只是从浅显的现象上归结“生”“克”的初步认识,但如果从更接近哲学意义上来讲的话只论“生”、“克”是行不通的,必须讲“生生”、“克克”。所谓“生生”是指物质化学反应后再产生物理变化又进行化学反应的这一事物发展规律,而“克克”则反之。我想不论是“生生”还是“克克”,皆是万物衍化过程中的形式,“生”、“克”概念皆不出《易·系辞上》中的“生生”之谓。周易学习基础—生克概念浅识。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 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运用“相生”,
《 周易》是一本书的名字,又叫《易经》。其实这本书既不叫《周易》,也不叫《易经》,它就叫《易》。据说夏、商、周三代,每个朝代都有一本叫《易》的书,为了区别起见,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