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恶如仇的成语故事


嫉恶如仇

拼音jí è rú chóu

基本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出处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嫉恶如仇的典故

西晋时期,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骄奢淫逸,越来越腐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任武帝的尚书左丞、冀州刺史,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武帝驾崩后,惠帝即位,傅咸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有一次,各地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惠帝却不解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闻听,啼笑皆非,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惠帝听后问道:“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傅咸直言不讳地说:“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此奢侈腐化,朝廷应严加处罚,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惠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道:“言之有理。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视国法于不顾,都可按条例惩处。”于是,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心里满不在乎。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并没有气馁。他多次上书惠帝,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均有所收敛。于是,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疾恶如仇。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嫉恶如仇)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定时炸弹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他们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势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党中解决,就会留下祸根,成为定时炸弹。”
物阜民安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支支吾吾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瓮中之鳖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头之上。”
节用裕民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着手回春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来高一功的情况不妙,尚炯回来也许会着手回春。”
富贵骄人 《陈书 鲁悉达传》:“悉达虽仗义任侠,不以富贵骄人。”
患难与共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杀鸡取卵 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顿挫抑扬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