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文起八代之衰

发布于 2022-09-09 16:44:00

           
                   韩愈(768-824)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字退之,唐代诗人、散文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又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三岁而孤,早年流离困顿。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不久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请求减免赋税,贬为阳山令。宪宗时归京,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从斐度征吴元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不久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韩愈强调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杨雄诸家作品。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诗歌则力求新奇,重气势。他把新的古文运动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的领域,纠正了唐代宗大力(766-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后世对韩愈的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 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作品慨览
   
    《师说》:本文针对耻于向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论述了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和老师的作用就是转到授业解惑。只要符合这一条件,不管地位高低,都应拜之为师。      《圬者王承福传》:  污者就是泥水匠,本文是为一个叫王承福的泥水匠所写的传记。通过对生平的叙述和他自己所说的话的引述,说明了每个人都应该自食其力,各尽所能、职能相称的道理,间接地讽刺了居高位者位高才称的本质。    《送董生邵南序》:董邵楠因多次应科举均名落孙山,十分不得志,打算到河北投奔当地的军阀。韩愈是反对割据的做法有些微词,因此在文中委婉地表示,希望他能等待时机,为中央政府效力。              
   《石鼓歌》: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古形的石头,上面刻有四言诗,当时认为是周代遗物,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到了元和年间,韩愈多次建议当局将石鼓运到京城,以便研究和保护,仍没有人响应。于是韩愈写了此诗,诗中阐述了他认为石鼓是周代遗物的看法,并想像了制作石鼓时的情景。

   
     激情点射:
    坦率地说,在唐代的诸位的诗人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韩愈。不喜欢他的原因在于,读他的诗很累。     这种感觉并不是从我这里才有的,早在他生活的唐代和稍后的宋代,就有论者以为,韩愈的诗作诗味寡淡,不过是押韵之文而已。      这种评价不是空口无凭,只要稍稍读几首韩愈的诗作便会明白,这家伙完全就是用学诗的方式说理,即使是他的名篇《山石》和《石鼓歌》,这种痕迹也显而易见。      

    韩愈是一个极有远大理想的人,在他看来,诗文不仅为时而作,而诗文的最终的目的也不过作为思想的载体。他一生都以儒家的正传者自居,俨然以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大儒家圣哲自居。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的便是那种他努力维系的正统理想,从而也就造成了诘屈聱牙的后果。
     韩愈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他的散文,不论叙事还是说理,都有一种汪洋恣肆的博大和款款道来的从容。所以《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仰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有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韩愈的诗文老是给我们一种道貌岸然的感觉,好像他老人家从来都是严肃着脸一样。但有一件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实在有趣得很:     史称,韩愈有一年到华山游玩,一直爬到了最为险要的高处,穷极幽险。不想他可能有恐高症,在山顶上感到头昏眼花,以为再也下不来了,势必死在上面。于是“发狂号哭”,哭了半天,又写遗书给家人,打算自此永别人世。幸好,华阴县令和当地的土著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从危岩上安全地护送到山下。     这件事情,可以看作诗人人生中的一件花边新闻。可后人有一个叫沈颜的腐儒却为尊者讳,认为像韩愈这样的圣人,是不会如此不爱惜生命的,坚决不肯承认他到过华山,而且还经历过险。     这些腐儒们完全没有发现:韩愈虽然一意以儒家正统自居,却也没有为自己当年这种传为笑柄的轶事稍作遮掩,而是写了一首《答张彻》的诗,在其中谈到了这件事:“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可见,韩愈不但是个严肃的儒者,也是一个诚实的诗人。(本文感谢聂作平老师相关文字资料。)

(内容由网友发布,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尽快删除)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578
0 个回答
暂无答案,快来添加答案吧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