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詩的開端結尾研究──李白相關作品的分析

发布于 2021-04-30 19:02:00

懷古詩的開端結尾研究──李白相關作品的分析

一、前言
研究李白701-762的專著或論文, 汗牛充棟, 是篇以李白“懷古”類詩作為研究對象, 並專注於其中的開端和結尾, 是一個新的嘗試。當然, 從開端如何移至結尾的過程, 也是不容忽略的, 正如吳喬1611-約1695云: “一篇詩祇立一意, 起手、中間、收結互相照應, 方得無懈可擊。唐人必然” 。本文先要確定懷古詩的定義, 其次是李白懷古詩的數量, 最後是具體地分析相關的懷古詩, 而分析將以傳統詩話的論述為據。

二、懷古的定義
關於懷古定義的問題, 只要看看前人或今人的相關解說, 當不會有太大的爭議。方回1227-1306謂: “懷古者, 見古, 思古人, 其事無他, 興亡賢愚而已。可以為法而不之法, 可以為戒而不之戒, 則又以悲夫後之人也。齊彭殤之修短, 忘堯桀之是非, 則異端之說也。有仁心者必為世道計, 故不能自默於斯焉” 。近人喻守真指出“作懷古詩, 除寫當前的景物以外, 又須滲入作者感慨的情調, 或以古證今, 或撫今追昔, 同時尚須注意到當地的故事, 使此詩不能移到別處去, 使人一望而知是說的此地, 不是他處” 。王隆升1968- 曾總結出“登臨懷古之作的情況是: 1 登臨懷古之作的景致描寫, 是詩人著墨的重心。2 詩人登覽的場景以古跡為多, 且多帶有作者悲調。3 水的流動和風的悲鳴, 是登臨懷古詩作常見、常聽的景象音聲” 。換句話說, 懷古詩總離不開情景二字, 即《文心雕龍》〈詮賦〉所云“睹物興情”, “情以物興”, “物以觀情” ; 又謝榛1495-1575《四溟詩話》卷4所云“情融乎內而深且長, 景耀乎外而遠且大” 。
廖蔚卿1923- 以為“因時間意識而引發的歷史感, 在文學的語言表現中, 即為一種‘懷古’的意識情態” 。主體在時間的流程中, 因一切人為的努力終趨向毀滅而生傷感之情, “感傷於人心的毀滅性多於創建性及自然律之不可抗拒, 因而人類仍然處於孤絕之境, 自覺其疏離於時間的真實存在之外; 那人類歷史過程中曾顯現過的種種朝向不朽的努力, 便成為他心靈中的歸依、‘懷古’的意識情態便如此產生了”。
劉若愚1924-1986以為“中國詩人……將朝代的興亡與自然那似乎永久不變的樣子對照; 他們感嘆英雄功績與王者偉業的徒勞; 他們為古代戰場或者往昔美人, ‘去年之雪’les neiges d’antan而流淚, 表現這種感情的詩, 通常稱為‘懷古詩’”。
宇野直人UNO Naoto, 1954- 對各類詩體中的懷古詩曾作扼要的說明 , 在某程度上也反映出詩體和題材之間的配合。翁平在他的碩士論文中 , 取義較寬, 也給懷古詩定下四個條件: 1 有具體的古蹟景物作為依託。詩人或臨古蹟, 或登高憑眺古蹟, 睹景思人; 2 因古蹟場景發興, 懷古詩內容常感慨人世興亡無常, 抒情成分較重; 詩人常借古人史事感懷身世, 或闡發觀感, 甚至以古諷今; 3 吟詠之古人以前朝為主, 但亦可包括同朝的前代詩人; 4 因古人的特殊歷史觀念, 將歷史與神話混為一談, 故憑弔古蹟進而緬懷古代神話人物 。但懷古與詠史二者, 仍當區分, 如《文鏡秘府論》“論文意”所云: “詩有覽古者, 經古人之成敗詠之是也。詠史者, 讀史見古人成敗, 感而作之” 。此即言明覽古與詠史之別在“經”親臨與“見”閱讀, 即所謂“懷古必切時地” , “作懷古詩, 必切時地” 。至於登臨和懷古之作, 在古人的認知裡, 也是可以區分的, 王士禛1634-1711云: “古詩之傳於後世者, 大約有二: 登臨之作, 易為幽奇; 懷古之作, 易為悲壯” 。林昌彝1803-1876亦云: “懷古詩宜包括醞釀, 一邦沿革, 瞭如指掌, 非泛作通共懷古也” 。
綜合而言, 懷古即“情動於中”的具現。一切人為的事物繁榮, 都抵受不了時間的洗禮衰敗, 詩人所俛仰的天地和所感受到的時間, 方是永恆無限。在詩人有限的生命中所體現的古今朝暮生死, 都是永恆時間的具體尺度, 當詩歌指涉具體的歷史遺址和前賢的遺事, 儘管是神話化的歷史, 也就是懷古詩。

三、李白懷古詩數量
按宋蜀本《李太白文集》, 李白懷古詩數量共37首, 按張之象所纂輯《唐詩類苑》卷111-112, 共33首。表列如下:
 
宋蜀本《李太白文集》
《唐詩類苑》
1
西施 五古
6
商山四皓
2
王右軍 五古
10
蘇武
3
上元夫人 五古
[1]
白毫子歌
長短句古詩
4
蘇臺覽古 七絕
11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5
越中覽古 七絕
19
望鸚鵡洲悲禰衡
6
商山四皓 五古
14
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7
過四皓墓 五言排律
2
王右軍
8
峴山懷古 五律
1
西施
9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五古
3
上元夫人
10
蘇武 五古
[2]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五古
11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五古
8
峴山懷古
12
月夜金陵懷古
五言排律
[3]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雜言古詩
13 /1-3
金陵三首 五律
[4]
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五古
14
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五言排律
[5]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五古
15
金陵新亭
[6]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五古
16 /1
過彭蠡湖 五古
18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16 /2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志 五古
[7]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五古
17
廬江主人婦 七絕
21
金陵白楊十字巷
18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五律
24
夜泊牛渚懷古
19
望鸚鵡洲懷禰衡
五古
[8]
赤壁歌送別 七古
20
宿巫山下 五律
25 /1-10
姑熟十首
21
金陵白楊十字巷
五古
4
蘇臺覽古
22
謝公亭 五律
5
越中覽古
23
記南陵題五松山
五古
16 /2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志
24
夜泊牛渚懷古
五律

25 /1-10
姑熟十詠 五古

 

上表以宋蜀本《李太白文集》為基礎, 將李白懷古詩依次編序, 共36首; 《唐詩類苑》所見詩目標列宋蜀本之詩目序號, 不見於宋蜀本的詩目另標序號。《唐詩類苑》所錄, 其中八首與宋蜀本異, 故就這兩個版本所見, 李白懷古詩的數目共44首。至於翁平計算李白懷古詩數量共54首, 但其中不無異議者, 如地點不明者, 內容不符, 又或一首詩中同時出現兩個場地, 前人已有論定 。至於可取者如〈古風〉五十八 , 〈襄陽曲〉四首,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登金陵鳳凰臺〉 , 下文作分析時當盡量兼及。

四、懷古詩的公式
翁方綱1733-1818《石洲詩話》卷1云: “太白詠古諸作, 各有奇思” , 然而羅忼烈1918- 在〈話李白〉一文中, 對李白的詩歌卻甚有意見, 且直指李白的懷古詩流於公式化。羅氏接連舉出18個詩例, 批評“只是空洞洞地說, 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空餘’樹木、古丘、花草、青苔、流水、明月之類, ‘亡國生春草’、‘空生唐年草’等句, 尤其不成語。……也只是空空洞洞地說, 古人都不見了, 令人‘嗟’、‘嘆息’、‘空憶’、‘氣填膺’, 至於‘霑裳’, 是過甚其詞了” 。空洞與公式化否, 姑且不爭辯, 因為日月、山嶽、河流、古丘、墳墓等景物, 視乎詩人能否寓情於其中, 但羅氏在文中引方回《瀛奎律髓》分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云“此詩以鳳凰臺為名, 不過起兩句已盡之矣。下六句乃登臺觀望之景也: 三、四懷古人之不見, 五、六、七、八詠今日之景, 而慨帝都之不可見。登臺而望, 所感深矣” 。這也的確是懷古詩的公式, 但卻不表示壞。羅文且引傅庚生?-1984對李詩的批評云: “一落到以懷古的情緒作結時, 便只能寫出‘訪古一霑裳’、‘青塚使人嗟’等單調而淺露的句子”。“訪古一霑裳”句見〈宿巫山下〉 , “死留青塚使人嗟”句見〈王昭君二首〉其一 。“悲”或“愁”本也是懷古詩的一種基本情調。如黃國彬1946- 所說, 李白和杜甫712-770的詠史和懷古詩的不同處, 即在於李白處理這種題材, 於起承過後, 即轉到物事人非、世事變幻、春秋代序的主調, 不常返回人間論史述事, “常常喜歡把眼光移向敻邈的時間, 在永恆中看短暫的生命, 感時序的變化、盛衰的迭換、今昔的異同” , 才是確中肯綮的判斷。
楊載1271-1323《詩法家數》云“登臨之詩, 不過感今懷古, 寫景歎時, 思國懷鄉, 瀟灑遊適, 或譏刺歸美, 有一定之法律也。中間宜寫四面所見山川之景, 庶幾移不動。第一聯指所題之處, 宜敘說起。第二聯合用景物實說。第三聯合說人事, 或感歎古今, 或議論, 卻不可用硬事。或前聯先說事感歎, 則此聯寫景亦可, 但不可兩聯相同。第四聯就題生意, 發感慨, 繳前二句, 或說何時再來” 。楊載此處所言之“登臨詩”, 只限律體, 顯是重申起承轉合之詩法。冒春榮《葚原詩說》卷4云: “凡詩無論古今體、五七言, 總不離起承轉合四字, 而千變萬化出於其中。近體分起承轉合, 自不必言。若古體之或短或長, 則就四字展之、縮之、頓之、挫之而已” 。李白〈峴山懷古〉 完全符合楊載的說法, 〈登金陵鳳凰臺〉 於第二聯感嘆, 第三聯寫景, 也同樣符合, 但另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 首三聯皆寫景, 尾聯以登樓懷人作結, 言知者希矣, 直呼抒情。故可知李白懷古詩亦非一成不變。

五、開端結尾──詩的章法
關於開端和結尾, 首先要確立的, 是兩者均屬詩之章法。嚴羽約1192-1243《滄浪詩話》〈詩辯〉云“用工有三: 曰起結, 曰句法, 曰字眼” , 明顯將詩的章法, 句法和字法區分開來, 其中起結即詩的章法。王世貞1526-1590《藝苑卮言》卷1云“首尾開闔, 繁簡奇正, 各極其度, 篇法也” , 也就說得更清楚。薛雪1681-1770《一瓢詩話》云: “起須劈空, 承宜開拓, 一聯蜿蜒, 一聯崒嵂, 景不雷同, 事不疏忽; 去則辭樓下殿, 住則回龍顧祖; 意外有餘意, 味後有餘味; 不落一路和平, 自有隨手虛實, 是章法也” 。
前人論開首和結尾重要性的, 有嚴羽“結句好難得, 發句好尤難得” , 又王世貞《藝苑卮言》卷1云“七言律不難中二聯, 難在發端及結句耳” , 姜夔約1155-約1221《白石道人詩說》云“一篇全在尾句” , 陳僅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竹林答問》云“鄙意結句為難”。論開首和結尾當如何的, 有嚴羽“發端忌作舉止, 收拾貴在出場” , 後毛先舒1620-1688《詩辯坻》申述滄浪之意云“‘發端忌作舉止’, 貴高渾也; ‘收拾貴在出場’, 須超遠也” 。另謝榛《四溟詩話》卷1云: “凡起句當如爆竹, 驟響易徹; 結句當如撞鐘, 清音有餘” 。上引有關開端如何難, 似乎都沒有觸及實在的問題, 倒是“劈空”、“忌舉止”、“驟響易徹”等判語較為具體, 而忌舉止似是李白懷古詩開端的一個特色。
前人論及唐618-907詩的開端和結尾, 評價不俗, 如冒春榮《葚原詩說》卷2云“七律不難中二聯, 難在發端及結句耳。發端與結句, 唐人無不妙者” ,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1云“發端, 盛唐人無不佳者。結頗有之, 然亦無轉入他調及收頓不住之病” 。以下是李白懷古詩中開端詩句, 前人的評述儘量羅列於註中:
 
詩題
開端

西施
西施越溪女, 出自苧蘿山。
敘事
王右軍
右軍本清真, 瀟洒出風塵。
敘事
上元夫人
上元誰夫人? 偏得王母嬌。
敘事
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 菱歌清唱不勝春。
寫景
越中覽古
越王句踐破吳歸, 義士還鄉盡錦衣。
述史
商山四皓
白髮四老人, 昂藏南山側。
敘事
過四皓墓
我行至商洛, 幽獨訪神仙。
敘事
峴山懷古
訪古登峴首, 憑高眺襄中。
敘事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醉騎白花馬, 西走邯鄲成。
敘事
蘇武
蘇武在匈奴, 十年持漢節。
敘事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子房未虎嘯, 破產不為家。
敘事
月夜金陵懷古
蒼蒼金陵月, 空懸帝王州。
寫景
金陵三首其一
晉家南渡日, 此地舊長安。
敘事
金陵三首其二
地擁金陵勢, 城迴江水流。
寫景
金陵三首其三
六代興亡國, 三杯為爾歌。
抒情
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天上何所有? 迢迢白玉繩。
抒情
金陵新亭
金陵風景好, 豪士集新亭。
敘事
過彭蠡湖
謝公之彭蠡, 因此游松門。
敘事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志
謝公之彭蠡, 因此游松門。
敘事
廬江主人婦
孔雀東飛何處棲? 廬江小吏仲卿妻。
敘事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清景南樓夜, 風流在武昌。
寫景
望鸚鵡洲懷禰衡
魏帝營八極, 蟻觀一檷衡。
敘事
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 猿聲夢裡長。
敘事 /抒情
金陵白楊十字巷
白楊十字巷, 北夾湖溝道。
寫景
謝公亭
謝亭離別處, 風景每生愁。
抒情
記南陵題五松山
聖達有去就, 潛光愚其德。
敘事
夜泊牛渚懷
牛渚西江夜, 青天無片雲
寫景
姑孰溪
愛此溪水閑, 乘流興無極。
抒情
丹陽湖
湖與元氣連, 風波浩難止。
寫景
謝公宅
青山日將暝, 寂寞謝公宅。
寫景抒情
凌歊臺
曠望登古臺, 臺高極人目。
寫望遠景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 廢井曾未竭。
敘事
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 含煙映江島。
寫景
望夫山
顒望臨碧空, 怨情感離別。
寫景抒情
牛渚磯
絕壁臨巨川, 連峰勢相嚮。
寫望遠景
靈墟山
丁令辭世人, 拂衣向仙路。
敘事
天門山
迥出江上山, 雙峰自相對。
寫望遠景
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 乃在淮南小山裡。
敘事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敬亭一回首, 目盡天南端。
寫望遠景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碧草已滿地, 柳與梅爭春。
寫景
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朝登北湖亭, 遙望瓦屋山。
寫望遠景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昔聞顏光祿, 攀龍宴京湖。
敘事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秦鹿奔野草, 逐之若飛蓬。
述史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晉室昔橫潰, 永嘉遂南奔。
述史
赤壁歌送別
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
述史

  1. 直起

“直起”即篇首點題的方式。《文鏡秘府論》“詩有學古今勢一十七種”, 其中第一為“直把入作勢”, 謂“若賦得一物, 或自登山臨水, 或閑情作, 或送別, 但以題目為定; 依所題目, 入頭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 昌齡〈寄驩州詩〉入頭便云: ‘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又〈見譴至伊水詩〉云: ‘得罪由己招, 本性易然諾。’……又〈送別詩〉云: ‘春江愁送君, 蕙草生氛氳’” 。文彧號文寶大師, 約980前後在世《詩格》指出有五種破題的方法: 就題用題目, 直致就題、離題、粘題、入玄取其意 。其中“就題用題目”即採用題目作句首, “直致就題” 即變通其事以為句首。李白詩可舉〈峴山懷古〉“訪古登峴首, 憑高眺襄中”, 〈金陵新亭〉“金陵風景好, 豪士集新亭”為例。嚴羽《滄浪詩話》云: “太白發句, 謂之開門見山” 。如〈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開首的“江城如畫裡, 山晚望晴空”, 所指的景色就是隨後的“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采虹。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也就是說, 詩人於開首即把景色概括地寫出來, 最後兩句“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 即回應開首兩句, 指明地點是在“北樓上”, 至於“誰念”, 是在懷古之餘, 慨嘆自己的心情沒有誰能理解 。安磐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頤山詩話》曰“太白詩起句, 古人謂之開門見山。其實初若稍緩, 至結束處, 便峻絕不可當” 。
李白似喜歡直接以人物名字起句, 其中有十一首皆如是, 如〈西施〉“西施越溪女”, 〈王右軍〉“右軍本清真”, 〈上元夫人〉“上元誰夫人”, 〈越中覽古〉“越王句踐破吳歸”, 〈蘇武〉“蘇武在匈奴”,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子房未虎嘯”, 〈過彭蠡湖〉“謝公之彭蠡”, 〈望鸚鵡洲懷禰衡〉“魏帝營八極”, 〈桓公井〉“桓公名已古”, 〈靈墟山〉“丁令辭世人”, 〈白毫子歌〉“淮南小山白毫子”等。至於不在首句中點出人物的, 有〈商山四皓〉“白髮四老人”,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昔聞顏光祿”等。
李白用典故破題的例子, 如〈金陵新亭〉“豪士集新亭”, 典出《世說新語》 , 〈登金陵鳳凰臺〉“鳳皇臺上鳳皇遊”用江寧縣鳳鳥翔集一事 , 而〈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秦鹿奔野草, 逐之若飛蓬”典出《史記》〈淮陰候傳〉。
“前輩稱曹子建、謝朓、李白工於發端, 然皆出於漢人。試舉數句, 請學者觀之。‘良時不再至, 離別在須臾’, ‘攜手上河梁, 遊子暮何之’, ‘黃鵠一遠別, 千里顧徘徊’, ‘北方有佳人, 遺世而獨立’, ‘雞鳴高樹巔, 狗吠深宮中’, ‘天上何所有? 歷歷種白榆’, ‘西北有高樓, 上與浮雲齊’, ‘去者日以疏, 來者日以親’, ‘紅塵蔽天地, 白日何冥冥’, ‘上山採蘼蕪, 下山逢故夫’, ‘來日大難, 口燥唇乾’, ‘日出入安窮’, ‘大風起兮雲飛揚’, 是豈六朝、唐人所及? 太白輩將此等詩千迴百折讀之, 然後工於發端耳” 。費錫璜1664-?所言, 大概是李白詩句脫胎自漢詩, 其中漢樂府〈隴西行〉“天上何所有”句見〈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朱庭珍1842-1903《筱園詩話》卷4云“凡五七律詩, 最爭起處。凡起處最宜經營, 貴用 峭之筆, 灑然而來, 突然湧出, 若天外奇峰, 壁立千仞, 則入手勢便緊健, 氣自雄壯, 格自高, 意自奇, 不但取調之響也。起筆得勢, 入手即不同人, 以下迎刃而解矣……作律詩雖爭起筆, 尤貴以氣格勝。須要成竹在胸, 操縱隨手, 自起至結, 首尾元氣貫注, 相生相顧, 鎔成一片。精力彌滿, 渾淪無, 自然高厚沈雄, 官止神行, 所謂中聲也” 。七律並非李白所長, 但五律的懷古卻有多首。但李白懷中詩中以陡直和高峻筆法開端, 似乎不多, 〈牛渚磯〉首四句的絕壁、巨川、亂石, 和迴波, 的確可讓讀者如凜然如臨其境 。楊慎1488-1559《升菴詩話》云“五言律起句最難, 六朝人稱謝朓工於發端。……唐人多以對偶起, 雖森嚴, 而乏高古” , 李白以對偶起的懷古詩, 可舉〈金陵三首〉其二“地擁金陵勢, 城迴江水流”為例。
朱庭珍《筱園詩話》卷1又云“七古起處宜破空 起, 高唱入雲, 有黃河落天之勢, 而一篇大旨, 如帷燈匣劍, 光影已攝於毫端……結處宜層層綰合, 面面周到, 而勢則懸崖勒馬, 突然而止, 斷不使詞盡意盡, 一瀉無餘。此作七古之筆法也” 。李白懷古詩類的七古詩只有〈赤壁歌送別〉頁1208一首, 五古的卻有多首。
〈謝公亭〉 開首兩句言亭乃謝公送客處, 每對景生愁 , 實際上已概括全謝旨意所在。第二聯承風景之生愁, 寫水月依舊, 但人已非昔; 第三聯寫池花與窗竹, 經歷多少春秋。故范1272-1330云“首二句乃次二聯之綱” 。第七句為合, 返回當下, 王夫之1619-1692云“‘今古一相接’五字, 盡古今人道不得, 神理、意致、手腕三絕也” 。“今古一相接”句排除了古今時間的障礙。

  1. 賦起、比起、興起

鍾嶸謂“文已盡而意有餘, 興也” 。朱熹1130-1200給“興”下的定義是“興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謝榛《四溟詩話》卷3云“作詩本乎情景, 孤不自成, 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 情乃詩之胚, 合而為詩, 以數言而統萬形, 元氣渾成, 其浩無涯矣” 。楊載《詩法家數》論“破題”云“或對景興起, 或比起, 或引事起, 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 如狂風捲浪, 勢欲滔天” 。“突兀” 指高聳, 簡言之即追求新和免去平庸之弊。胡應麟1551-1602《詩藪》“內編”卷4云“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若老手大筆, 則情景混融, 錯錝維意, 又不可專泥此論” 。李重華1682-1754《貞一齋詩話》“詩談雜錄”云: “興之為義, 是詩家大半得力處。無端說一件鳥獸草木, 不明指天時而天時恍在其中; 不顯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 且不實說人事而人事已隱約流露其中。故有興而詩之神理全具也” 。
冒春榮《葚原詩說》卷1云: “詩有賦起, 有比起, 有興起, 有兩句雙起而下六句分發其意者, 有篇中主在一句餘承其意者, 有六句俱若散布而意在結句者。起聯有對起, 有散起。唐人散者句多, 惟杜甫好用對起。其對起法, 有一意相承者, 又有兩意分對者……若起聯是兩意, 則次聯必分應之, 或中二聯各應一句, 或中二聯止應一句, 至末聯再應一句, 或前三聯各開說, 用末聯總收……起聯須突兀, 須峭拔, 方得題勢, 入手平衍, 則通身無氣力矣。有開門見山道破題意者, 有從題前落想入者, 亦有倒提逆入者, 俱以得勢為佳” 。此處“突兀”亦當指高聳。〈赤壁歌送別〉“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 開首即寫爭戰, 可理解所謂突如其來的意思。
有些詩句直接用“我”。全集中至少有32首是用“我”開首的。余成教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石園詩話》卷1云: “太白詩起句縹緲, 其以‘我’字起者, 亦突兀而來。如‘我隨秋風來’, ‘我攜一尊酒’, ‘我家敬亭下’, ‘我覺秋興逸’, ‘我昔釣白龍’, ‘我有萬古宅’, ‘我行至商洛’, ‘我有紫霞想’, ‘我今潯陽去’, ‘我昔東海上’, ‘我本楚狂人’, ‘我來竟何事’, ‘我宿五松下’, ‘我浮黃河去京闕’, ‘我吟謝朓詩上語’之類是也”。“突兀”指突出。詩人寫人, 總得會有一個聽眾 /觀眾 /讀者, 也許這個對象就是詩人自己。朱庭珍《筱園詩話》卷3云“凡懷古詩, 須上下千古, 包羅渾含, 出新奇以正大之域, 融議論於神韻之中, 則氣韻雄壯, 情文相生, 有我有人, 意不竭而識自見, 始非史論一派” 。
在李白的懷古詩中, 有多首是屬於五言古詩, 而楊載及冒春榮所言“或興起, 或比起, 或賦起”, 有助分析李白懷古詩的開端。葉嘉瑩1924- 即曾闡述“六義”中的賦比興的原義實指詩歌開端的表方方法, 並非一般所謂的賦比興手法。
這種區分還不只是指作者的感發, 更是兼指作者如何把這種感發傳達給讀者, 從而引起讀者之感發的由來與性質而言的。所以特別重在一首詩的開端, 也就是說重在作者以何種方式帶領讀者使之進入這種感發作用之內的。即如所謂“賦”的作品, 就其感發之由來與性質而言, 便不僅是指作者的感發是由於對情事的直接感受, 而且也是指這種作品是以直接對情事的陳述來引起讀者之感發的; “比”的作品也是作者先有對情事的感受, 只不過是借用物象來引起讀者之感發的; “興”的作品則是作者之感發既由物象所引起, 便也同時以此種感發來喚起讀者之感發。凡此種種, 主要都重在開端時之感發是怎樣引起的。
葉氏以為“感發”是中國詩歌的重要傳統。讀者要能理解和欣賞詩的妙處, 引導是相當重要的, 因如此方能共鳴。
在懷古詩的基本元素中, 即此地、過去和現在, 在詩人的視域中, 當下有他的過去的歷史, 而必須說明的是今和昔的對比, 是產生詩歌張力的重要原因, 在懷古詩中尤其明顯。李白曾數度遊經金陵 , 他的懷古詩中, 有多首以金陵為題, 如〈月夜金陵懷古〉、〈金陵新亭〉、〈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金陵白楊十字巷〉、〈金陵三首〉頁3189等。宇文所安更認為李白是第一個真正的金陵詩人 。金陵本是六朝遺址, 最易惹起詩人那種江山依舊, 人事代謝的感慨。大野實之助ONOJitsunosuke, 1905-1989分析〈金陵白楊十字巷〉一詩時, 以為詩人心底充滿佛教的無常觀 。強調賦比興的說法, 實質就是詩人寄托情感的一種表述。
以恆久不變的自然景象作興, 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月亮”。〈月夜金陵懷古〉 這首詩以月起興, 但跟一般借月望鄉懷人不同, 這裡不單是超越空間, 而且也超越時間 。李白曾寫下“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的意象在詩中非常突出, 月幾乎成為歷史興廢的見證。據興膳宏KŌZENHiroshi, 1936- 研究所得, 李白以月作為媒介, 與那麼多古人對話, 有這樣多的東晉317-420時人指庾亮[289-340]、袁宏[328-376]、謝尚[308-357]、王徽之[?-388]、戴逵[?-395]等, 並非偶然的現象。對於這些富於機智和與眾不同的風流人物, 李白有莫大的敬意和同感 。興膳宏發現李白詩中, 月和謝朓同時出現的其他用例尤其多, 茲不贅 。

  1. 互文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一詩, 興膳宏點出詩中首四句引用《世說新語》〈容止〉的原文“庾太尉在武昌, 秋夜氣佳景清, 使吏殷浩、王胡之徒登南樓理詠……公徐云: ‘諸君少住, 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因便據胡床與諸人詠謔” 。這個發現, 可與〈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一詩的特色並觀。開首的“天上何所有”即以古詩〈隴西行〉句入詩。另前人早已看出此詩“檃括元暉三詩意” , 即謝朓: 1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金波麗鳷鵲, 玉繩低建章”; 2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橋〉“江路西南永, 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 雲中辨江樹”; 3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 澄江凈如練” 。詩的開首即回應謝朓的作品, 是文本互涉的作用。

六、結尾與詞意
《文彧詩話》“論詩尾”: “亦云斷句, 亦云落句, 須含蓄旨趣” , 又王昌齡?-約756《詩格》, 針對落句提出七種作法, “落句體七, 一曰言志。二曰勸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歎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調” , 至於用何種作法, 大抵要視乎詩的內容。以下是李白懷古詩的結句:
 
詩題
結句

西施
一破夫差國, 千秋竟不還。
敘事 /抒情
王右軍
書罷籠鵝去, 何曾別主人。
敘事
上元夫人
眉語兩自笑, 忽然隨風飄。
敘事
蘇臺覽古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吳王宮裡人。
寫景 /抒情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寫景虛 /實
商山四皓
飛聲塞天衢, 萬古仰遺跡。
敘事
過四皓墓
今日並如此, 哀哉信可憐。
抒情
峴山懷古
感嘆發秋興, 長松鳴夜風。
寫景 /抒情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方陳五餌策, 一使胡塵清。
敘事
蘇武
泣把李陵衣, 相看淚成血。
抒情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嘆息此人去, 蕭條徐泗空。
抒情 /寫景
月夜金陵懷古
一聞歌玉樹, 蕭瑟後庭秋。
抒情
金陵三首其一
醉客回橈去, 吳歌且自歡。
寫 /抒情
金陵三首其二
空餘後湖月, 波上對江洲。
寫景 /抒情
金陵三首其三
併隨人事滅, 東逝與滄波。
抒情 /寫景
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
玄暉難再得, 灑酒氣填膺。
抒情
金陵新亭
王公何慷慨, 千載仰雄名。
抒情
過彭蠡湖
吾將學仙去, 冀與琴高言。
抒情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志
吾將學仙去, 冀與琴高言。
抒情
廬江主人婦
為客裁縫君自見, 城烏獨宿夜空啼。
敘事 /抒情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我心還不淺, 懷古醉餘觴。
抒情
望鸚鵡洲懷禰衡
至今芳洲上, 蘭蕙不忍生。
寫景 /抒情
宿巫山下
高丘懷宋玉, 訪古一霑裳。
抒情
金陵白楊十字巷
六帝餘古丘, 樵蘇泣遺老。
抒情 /寫景
謝公亭
今古一相接, 長歌懷舊游。
抒情
記南陵題五松山


歸來歸去來, 宵濟越洪波。
敘事
夜泊牛渚懷古
明朝掛帆席, 楓葉落紛紛。
寫景虛
姑孰溪
何處浣紗人, 紅顏未相識。
敘事
丹陽湖
少女棹歸舟, 歌聲逐流水。
敘事
謝公宅
惟有清風閑, 時時起泉石。
寫景 /抒情
凌歊臺
欲覽碑上文, 苔侵豈堪讀。
敘事
桓公井
路遠人罕窺, 誰能見清澈。
敘事
慈姥竹
不學蒲柳凋, 貞心嘗自保。
敘事 /抒情
望夫山
春去秋復來, 相思幾時歇。
抒情
牛渚磯
更聽猿夜啼, 憂心醉江上。
寫景 /敘事
靈墟山
不知曾化鶴, 遼海歸幾度。
寫景
天門山
落日舟去遙, 回首沉青靄。
寫景 /抒情
白毫子歌
八公攜手五雲去, 空餘桂樹愁殺人。
敘事 /抒情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願隨子明去, 煉火燒金丹。
抒情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分明感激眼前事, 莫惜醉臥桃園東。
抒情
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與君拂衣去, 萬里同翱翔。
抒情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榮盛當作樂, 無令後賢吁。
抒情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撫掌黃河曲, 嗤嗤阮嗣宗。
寫景 /抒情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功成拂衣去, 歸入武陵源。
抒情
赤壁歌送別
一一書來報故人, 我欲因之壯心魄。
抒情
 
按上引落句, 李白懷古詩多以含思作結, 以景含情的共13例。賀貽孫1605-1688《詩筏》云: “發語難得有力, 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勢; 結語難得有情, 有情故能鎖住一篇之意。……但結語猶易得, 若發語有力, 則雖唐人名家, 亦人不數篇而已, 故發語尤難” 。以上引句有情者, 不在少數。又冒春榮《葚原詩說》卷1云“近體……其法有於結句見詩意者, 有點明題字者, 有放開一步, 或宕出遠神、或就本位收住者, 有寓意者, 有補繳者” 。具體例子, 已詳見以上結句中之註釋, 茲不贅。

  1. 辭與意之盡與不盡

言有盡而意無窮, 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美學觀, 如〈登金陵鳳凰臺〉之“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人從歷史中的沉思回到現實, 歸結於一個“愁”字, 又同時流露出忠君之忱, 故管世銘1738-1798譽之為“一代楷式” 。在白石詩說中, 卻將言辭意分作四種組合, 即:1 “辭意俱盡”; 2 “意盡辭不盡”; 3 “辭盡意不盡”; 4 “辭意俱不盡”。
篇全在尾句, 如截奔馬。辭意俱盡, 如臨水送將歸是已; 意盡辭不盡, 如摶扶搖是已; 辭盡意不盡, 剡溪歸棹是已; 辭意俱不盡, 溫伯雪子是已。所謂辭意俱盡者, 急流中截後語, 非謂辭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辭不盡者, 意盡於未當盡處, 則辭可以不盡矣, 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辭盡意不盡者, 非遺意也, 辭中已彷彿可見矣。辭意俱不盡者, 不盡之中, 固已深盡之矣 。
姜夔所用的四個譬喻, 都含有往或返或兩者兼之的意味: 1 “臨水送將歸”, 見宋玉約前290-前223在世〈九辯〉開端 ; 2 “摶扶搖”是〈逍遙遊〉大鵬徒南溟, 上擊九萬里 ; 3 “剡溪歸棹”見《世說新語》〈任誕〉中王子猷王徽之夜乘小船至剡訪戴安道戴逵, 乘興而行, 興盡而返, 自去自回 ; 4“溫伯雪子”則是《莊子》〈田子方〉中仲尼往見溫伯雪子生卒不詳, 見而不言, 原因是“目擊而道存”, 忘言得理且意達 。雖然這段話中頗有費解處, 如“摶扶搖”是也, 但詞意之間盡與不盡的組合, 所指絕不是詞窮理盡, 也不是要再增添語詞, 更不是有遺意。李白懷古詩結句如“高丘懷宋玉, 訪古一霑裳”、“我心還不淺, 懷古醉餘觴”等, 直截了當, 抒發胸臆的, 大概就是臨水送將歸。“嘆息此人去, 蕭條徐泗空”、“空餘後湖月, 波上對江洲”等, 眼於一個“空”字, 以景寓情作結, 不直接道盡箇中之意, 詩人自己彷彿已感滿足於其中, 也許就是剡溪歸棹。至於〈越中覽古〉一首, 全篇無議論, 亦無抒情,“只今惟有鷓鴣飛”一句, 只寫鷓鴣飛, 即表達出繁華已逝, 另〈蘇臺覽古〉“曾照吳王宮裡人”, 也就是再也不能照見。上述二例, 讀者必須細察詩人之用意和措辭, 方能有得於詩人, 心領神會, 這也許就是溫伯雪子。

  1. 合起意與別運生意

楊載《詩法家數》云: “五言、七言, 句語雖殊, 法律則一。起句尤難, 起句先須闊占地步, 要高遠, 不可苟且。……其尾聯要能開一步, 別運生意結之, 然亦有合起意者, 亦妙”。方東樹1772-1851《昭昧詹言》云“起句須莊重, 峰勢鎮壓含蓋, 得一篇體勢。……結句大約別出一層, 補完題蘊, 須有不盡遠想。大概如此, 不可執著。結句要出場, 用意須高大深遠沈著。忌淺近、浮佻、凡俗” 。“高大深遠沉著”的要求, 上列的結句, 已有不少佳例; 登臨懷古望遠, 面對著歷史人生, 正如前引謝榛所云“情融乎內而深且長, 景耀乎外而遠且大”, 簡單地說, 就是曲盡內心深刻的情感, 以及將目光延展到遠處, 超越眼前有限的時空。關於“合起意”者, 大概即與開首配合, “至今芳洲上, 蘭蕙不忍生”, 即呼應詩中一“懷”字。至於“別運生意”, 如〈謝公亭〉“今古一相接, 長歌懷舊游”, 前面懷古人之情, 結處注入今人之情。〈西施〉一首, 基本以敘事為主, 至末尾一句才抒發感懷; 嚴羽評末二句云: “有無限矜重處, 一結更杳然” , 矜重本指莊重, 此處實指情繁而辭隱 , 所謂更杳然, 也就是更無芳縱可尋 。另〈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一詩, 前六句基本寫景, 末二句才直呼“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此三者皆為示例。又前文所述之“兜轉”, 按其本意亦可視作“別運生意”。

七、餘話
談李白懷古詩結尾, 〈越中覽古〉一詩不能不提。按冒春榮云“詩之五言八句, 如制藝之起承轉合為篇法也。起聯道破題意, 次聯承其意, 第三聯用開筆, 結句收轉, 與起聯相應, 以成意法” 。一般的七絕, 轉折點都在第三句, 如〈蘇臺覽古〉 , 轉折處就在第三句, 但〈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卻在最後一句, 才轉到反面, “只今惟有鷓鴣飛”, 可謂獨創一格。

"A Study of the Opening and Closure of Li Bais Huaigu Poetry" 懷古詩的開端結尾研究──李白相關作品的分析, in The Opening and Closure inChinese Literature 中國文學的開端結尾研究, ed. Chow-yiu Sin& Wood-yan Lai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Toronto: Department ofEast Asian Studies, Toronto University; Alberta: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June 2002, pp.193-236.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1.2k
0 个回答
暂无答案,快来添加答案吧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