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与活着五(理想)

发布于 2021-10-14 15:58:00

写诗与活着(五)
 
七、幸福与理想



没有理想便没有幸福。幸福是人活着的本质追求和生活的最终意义。除了无奈,没有谁愿意为不幸福活着。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满足,是因此而得到的某种快乐、愉悦和享受。
如果把这当做定义,这时就知道,人的幸福是以精神意识为支撑的,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是意识的倾向,决定了一个人以什么为精神寄托,从而以什么为幸福的追求,并以这样的追求为幸福。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识决定了他对幸福的态度。比如,对这个人是幸福的,对那个人就不一定是幸福的。这样一来,幸福实际就很难定义,因为难以找到共识的定义项。
定义项是用于下定义的共识,没有共识就无法下定义。下定义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把事情说清楚。无益于说清楚,下定义有何用?
比如,有人说“幸福就是有钱”,“幸福就是嫁得好”,“幸福就是当官好办事”,“幸福就是吃喝不愁”,“幸福就是孩子上大学”,等等。这些都是人给幸福下的定义。这些说清楚了吗?没有,都是从个人角度说话,哪个都成不了共识不说,还有别人不认可的漏洞,也就成不了定义。
不知道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人就只能稀里糊涂地活着,就只能随生物性驱使以为这个是幸福,那个是幸福。比如,有钱人以骄奢淫逸为幸福,就图个跟别人比;没钱的人以发财为幸福,哪怕当个守财奴;平时办事难,把子女供出来混个有钱,混个官就觉得是幸福;想娇纵又娇纵不成,就盼着嫁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是幸福,等等,各种以为幸福的现象难以悉数。
没有定义的幸福是伪幸福。也就是说,找不到共识,人对所谓“幸福”就没有满足的时候,要么受制于无奈而苟且安之,要么伺机而动后果不堪预料。眼下俯拾皆是都是这样的事实证据,无须举例。
人对幸福的观念最能看出人心如何。其实不是幸福难以下定义,而是人心不一,各有各的盘算造成的。这也是社会不公平,不合理,没有相对统一的精神意识的反映。这种现象不是好事,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幸福有程度的不同,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以生物性追求为幸福,是低级的,虚荣的,永远是个无底洞,不仅填不满,而且越填越亏。以人性追求为幸福才是高级的,才是人应该有的幸福观。这时不管幸福是否得到最大的满足,人总能有时时幸福的体验,即使体验程度有所不同,人人却是幸福的。
换言之,只以追求得到“骨头”为幸福,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的。得到一个骨头还想要下一个骨头,甚至不惜为此拼杀,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幸福又从何而来?
比如,这句话:“老子穷得就剩下钱了”。有钱为什么还说“穷”?穷在感受不到幸福。得不到幸福,再有钱还不是穷?
只有重新回到人性意识上来,一个人才明白原来有比“骨头”更高的追求。即,以良知为核心的人的属性。只有围绕这个属性,并贡献于这个属性,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到做人的进步和做人的理直气壮,这种感受岂不是幸福?
这样说来,幸福是可以定义的。幸福是人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价值体验和向往,是对人性和良知的最大追求、展现和满足。由此又可知,正确的幸福观是对人性和良知的贡献及这样的美好价值取向。
幸福是相互的。幸福无非是在社会和生活中尊严、地位、体面的综合反映。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做一个真真正正又堂堂正正的人,是最有人的尊严、地位和体面的,怎么不是幸福?
幸福是美好的。感受不到美好就不可能有满足感,也就不是幸福。比如“爱”这个字眼,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幸福的联想,因为它带给人的美好体验总是无穷无尽的,甚至不管爱的结果如何,愿望是否追求到,这个过程本身就给人以满足感。
幸福是精神的。没有精神跟着,人只有体验幸福的感性,而没有体验幸福的理性,就必然失去对体验的控制,对幸福的体验不仅得不到满足,也必然在生物性驱使下,不顾生物性要服从于人的社会属性这个道理而导致盲目追求,这时连一点点虚假的“幸福感”都可能给周围世界造成严重破坏。比如,想想这句话:“你可以不爱我,但我有追求你的权利”。
幸福的确是比出来的,但不是比得到“骨头”。说到底,幸福比的是做人的美好。但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呼百应的效应,就很难对周围世界怎么样,期望人人“从我做起”而贡献于美好人性,也是可笑无知的。
只有从全社会的角度,为某些有人性的人提 供一呼百应的氛围场,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或就建立一个有保障的全民良好精神意识氛围,所谓“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这时以追求人性为幸福才能大快人心。否则,有人性的人再怎么鹤立鸡群,也无法感到做一个真真正正人的尊严、地位和体面,这时不等着他的幸福观向坏的方向去改变,还能等到什么?
人的尊严、地位和体面,这些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故不属于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一个社会推崇什么,它的成员才以什么为尊严、地位和体面,不能看到大面积问题出现了,就从成员身上找原因。从个人找原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做的,社会要找社会自身的原因,这才是实事求是。
这说明,一个社会仅仅从口头上“弘扬”什么,怎么做都是不够的。比如,昨天的雷锋处处有人理解和学习,假如他也像今天这样处处被人斜眼,处处防着他会把人家孩子抱走,他就感受不到这种在人群中的尊严、地位和体面,也必然不以这为幸福。一个时期以来到今天,为什么“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越来越少,少得几乎见不到?为什么“为人民服务”变成了空洞的口号而不再让人热血沸腾和无比相信?社会主义新兴幸福观的扭曲和向旧社会自私自利幸福观的倒退,是不容否认的。
再例如,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事,但不敢明确提出“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就是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含混,就是把这个价值观降低到了可忽略制度性质的程度。同样,不能明确提出“爱家”、“尽孝”、“有骨气”、“有理想”这样的概念,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含混,乃至割裂,等于把这个价值观降低到了可忽略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基本细胞的程度。两方面结合起来看,“中国特色”实际是被掏空了。
这样的价值观会给中国人带来充分的幸福体验吗?价值观不仅仅是素质问题,也是指向幸福的追求问题。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由于当初对毛泽东思想的透支,已经到了十分匮乏和充满怀疑的程度,实在不允许被进一步误导和扭曲。况且,“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里为人处世基本价值观,是中国人从来就讲究“和谐”理念的一部分,上升为核心价值观,意味中国人以这样的体验和向往为追求,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况且,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过“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么多年过去了,相比之下,倒越来越证明极其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而今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不仅不能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取向的进步,反而证明失掉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
除了经济发展,现在的中国的确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程度。连习总对选择干部都只能提出“忠诚,担当,干净”这样的简单要求,可见毛泽东思想缺失以后,让人们不得不离毛泽东思想越来越远,实际造成的是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行为作风的普遍下滑及其政治警惕性的大面积缺位,又不得不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广泛漠视和社会主义文化素质的普遍蜕化,于是党章在多少党员干部中首先早已是一纸空文,“先锋队”的先进性也就跟着提不上日程,这时不把要求降低,难道都杀了不成?
“先锋队”这三个字在人民面前是无法讲条件的。“党员也是人”这个极具蒙蔽性的提法,背后隐藏着巨大危险,到底还是让一个个党员从党章里走了出来。为人民服务和做好人好事曾经是全中国人的思想信念和幸福追求,却在党员干部这个“决定因素”中先垮了下来,难怪不出现到处腐败和以腐败为幸福的邪门现象。
幸福最本质的特点是健康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美好价值的体验和向往,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价值体验和向往,更是这样的一种过程,是不能降低要求的。降低要求和不承认幸福是个过程,人就失去了追求的意义,于是“现打利”、“先得利”这些人与人之间生物性唯利是图和自私自利的竞争现象,就自然会过来置换人性美好向往这一幸福的核心,一旦正常幸福的概念被置换,非正常的幸福观便自然而然也成了社会堂而皇之的宠儿。
换言之,幸福要求的降低和否认幸福是个过程,实际是降低和否认人类进步中对人性和良知的美好认知程度和价值取向,其后果必然是精神道德风尚的全面下滑,同时这更有利于一些坏现象降低伪装,甚至无须伪装而导致公开化,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后腐败愈演愈烈的一个秘密。
既然是人的精神意识决定了人对幸福的态度,就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来引导人们对幸福的重新认识、思考和理解。这个精神意识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理想”。
理想是中国文化里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如“有志者事竟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中国革命的成功更使全中国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可惜今日不怎么提了。
理想是对健康而远大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事实证明,只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人就是幸福的,迷失这个目标,人就会迷茫,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幸福可言。那些寻求替代感,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欲壑难填似的活着的现象,无时不刻不从反面给人以这样的启示。
这里也有误解。比如,有些人把微小“目标”混同为理想,认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就是成功和幸福。到头来怎么样?还不是功利主义成风,生物性泛滥成灾?还不是常常听到人说“什么都有了,活着越来越没意思”?
理想是相对远大的目标。“相对”在于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远大”在于非是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的目标,需要更多的人乃至一代代人共同参与或帮扶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离开人性和良知,离开人与人的凝聚力,就断然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是理想的,也才能做为理想而为人所追求。
理想与无端的梦想和不可实现的幻想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正是这种截然不同,让理想总是和信念难舍难分。没有信念,理想便无以寄托,没有理想,信念则无从依附。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实现与否都是有价值的追求,人在其中就总能有无时不在的幸福感。
反观梦想,则与侥幸和投机纠缠不清,而幻想又总与空谈和盲目一丘之貉。这种情况,让人人虚荣浮躁,以为什么都可以轻易实现,更导致努力与奋斗不再被人所认可,不得不纷纷以个人的出人头地为成功目标,并为寻找捷径而不择手段,且以此为鸡犬升天的唯一途径。殊不知,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途径受阻,目标不能实现,人的主观便难以摆脱失落情绪,幸福也就无从谈起,即便一时出人头地,又因虚荣这一“无底洞”效应,让人人除了醉生梦死依然感受不到幸福。
这种把幸福建立在投机取巧和盲目追求上的做法,显然难以承载正确的幸福观,而恰恰是与幸福扭曲的,或许暂时给人以蒙蔽,但终归是要破灭的。时下理想的缺失,不论穷富人人都少有精神依附的局面,无处不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梦虽堪谓理想,可惜还旨在于经济复兴,并不能解释文化复兴,也不存在这样的复兴,就不可能找到、更无法解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该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精神风貌,以及最终的规律如何,因而对短期计划性和谋略性远胜于对人性和良知高瞻远瞩的重视,这才是困扰中国人当今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的要害所在。
这些与写诗有什么联 系?写诗本是可为者为之的一种文化,是有信念,有信仰,有理想者为之的领域,是仁人志士无以申诉而申诉的精神寄托,试问一下,为什么今天突然出了这么多“天外来客”?
他们既不关心诗的文化,也不关心诗的精神,更无意诗的申诉,而他们只有呻吟,只顾得用文字打发所谓“寄托”,其实是无有寄托而打发时光,是别处找不来幸福而以写诗填补空虚的表现。
又试问一下,这些天外来客会在写诗中找到幸福吗?一定不会,如果他们不改变原有状态的话。
写诗往小了讲,是爱好和兴趣,是自娱自乐,往深了说,则是由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幸福感来支撑的。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写诗的人都能够体会到的,而又恰恰是那些天外来客们所不能体会的。
其中,不知“深”,“小”则非托词即借口,不想滥竽充数也欲浑水摸鱼;知“深”,“小”则如探囊取物,是写诗行云流水到达一定境界的表现。两种情况,不仅仅是情形不同,也是性质不同。
要知道,不管是呻呻吟吟写诗,还是吭吭哧哧写诗,这种或自找没趣,或安于苦行僧的方式,做为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牵强的,还怎么说得上饱含幸福感的“自娱自乐”?以无知当幸福,不怕说愚蠢,拿不拿“自娱自乐”做借口又怎样?
写诗要想达到自娱自乐,要么关起门来爱怎么样怎么样,要么先过让人有的欣赏这一关。让人有的欣赏,写诗离开了真善美是不行的。
真善美就是人性和良知,就是对信仰的呵护,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对写诗而言,就是对人生、真理和美的规律的苦苦探寻、思考和表达。
换个说法,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励志语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跟着,会听得进去和做得出来吗?还不是想投机取巧?因为没有理想,从中就感受不到幸福,人也就无法继续追求。
写诗要想有出息,要想不“轰蝇子”,不成为起哄架秧子的牺牲品,就非得明白这些道理不可,并坚持为此努力。

前篇:1、《写诗与活着一(追求;良知)》  后续:6、《写诗与活着六(悟性)》
 2、《写诗与活着二(信仰;信念)》        7、《写诗与活着七(定位)》
 3、《写诗与活着三(思想)》              8、《写诗与活着八(根本;后记)》
 4、《写诗与活着四(远见)》



(内容由网友发布,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尽快删除)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937
0 个回答
暂无答案,快来添加答案吧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